本會參拜山西運城關帝祖廟

on

本會今赴山西省運城市參拜關帝祖廟(全世界關帝廟的祖廟)。山西運城關帝祖廟是全世界第一座關帝廟,始建於隋朝(西元589年),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。

明末清初,關公信仰從山西運城分靈、隨鄭成功傳入台灣,直至今日。

關羽(西元160年~220年),字雲長,東漢末年河東郡解縣(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)人,隨劉備起兵,力抗曹操、孫權,最終敗走麥城而死,且「頭在河南洛陽、身在湖北當陽、魂歸山西運城」,後世尊奉為關公、恩主公、關聖帝君、關帝。

關公逝後,歷經分裂動盪的魏晉南北朝,至隋文帝統一天下(西元589年),在山西運城始建關帝祖廟,是世界上現存最早、規模最大的關帝廟。

自蜀漢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歷代皇帝都不斷敕封關公,最終為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」等二十六字。

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(西元1614年),封關公為「關聖帝君」。

清雍正三年(西元1725年),朝廷頒令,以關帝廟為武廟,併入祀典,文武百官、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進行春秋兩祀。從此,關公成為國家祭祀的主神,達到了與文聖孔子並駕齊驅的地位。

明末清初,關公信仰從山西運城分靈、隨鄭成功傳入台灣,直至今日。
 

本會參拜普陀山普濟寺

on

本會今天赴浙江省舟山市參拜普陀山普濟寺(全世界觀音寺院的祖庭)。普陀山普濟寺是全世界第一座觀音寺,始建於後梁(西元916年),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。

明末清初,觀音信仰從浙江普陀山分靈、隨鄭成功傳入台灣,直至今日。

浙江普陀山,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、著名的觀世音菩薩(又稱觀音大士、慈航真人、觀音佛祖、觀音媽)道場祖庭,素有「海天佛國」、「南海聖境」之稱。全山最古老的寺院是普濟寺,最大的地標是總高33公尺的南海觀音大佛(普陀山位於東海,惟今之東海為元朝時期之南海,故名南海觀音)。普陀山四面環海,被譽為「第一人間清靜地」。
 
普陀山昔日名為「梅岑山」,猶如一顆明珠鑲嵌於東海之濱,自古以來便是中國、日本、高麗、新羅等國海上往來的重要驛站,風帆往來,絡繹不絕。
 
唐宣宗大中十二年(西元858年),日本臨繼宗高僧慧鍔,懷揣虔誠之心,第三次踏上唐土,自山西五臺山恭請觀音聖像歸國。途經普陀時,狂風驟起,海面上,數百朵鐵蓮花傲然綻放,阻擋了前行的航程。慧鍔雖屢試破浪,船帆仍巋然不動。夜幕降臨,夢境之中,一僧飄然而至,輕聲道:「汝若將聖像安於吾山,必賜順風相送。」慧鍔遂虔誠祈禱,若觀世音菩薩不願東渡日本,便在此地建寺供奉。語畢,鐵蓮花瞬間消散,船隨風至普陀山下的潮音洞,將觀音聖像莊嚴安置於洞側,世人尊稱其為「不肯去觀音」,梅岑山也自此更名為普陀山(意即東方普陀洛迦山)。其後,島上張氏居民捐宅,供奉此「不肯去觀音」,是普陀山供奉觀音的開始。
 
後梁貞明二年(西元916年),後梁太祖朱溫在張宅原址正式建「不肯去觀音院」(即今「普濟寺」),成為普陀山最早的寺院。
 
清康熙三十八年(西元1699年),康熙皇帝御賜匾額「普濟群靈」,自此「不肯去觀音院」更名為「普濟寺」,又名「前寺」,朝拜者絡繹不絕,終使普陀山躋身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列,並隨著唐宋後佛教與道教的相互交融,觀世音菩薩也成了道教的「觀音大士」、「慈航真人」,廣受信徒敬仰。
 
明末清初,觀音信仰從浙江普陀山分靈、隨鄭成功傳入台灣,直至今日。
 

幫助青年對接行業賺錢機會

on

幫助年輕人賺錢,一直是本會的目標。

本會會長於 2002 年創辦全台灣第一家婚禮樂團品牌LUXLIVE,並於 2016 年獲文化部「國內音樂系所表演人才就業媒合計畫」獎補助,迄今已成功幫助千餘位音樂系所學生在台就業(開工作室教學、婚禮/商業演出)。

在幫助各大學音樂系所學生賺錢的過程中,本會發現,職業生涯規劃(職涯規劃),是影響每個人一輩子的事。

為此,本會未來將以「大學各科系專業領域」為主軸,與全台灣的職涯規劃師合作,幫助青年做好職涯規劃、對接行業賺錢機會。